現代醫學認為,藥物流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肛門皮膚及血管機械刺激和炎癥改變引起的,是一種感染性病變,長期反復感染,可出現一系列慢性病變。
藥物流產是齒線以下肛管皮膚破裂形成棱形裂口或潰瘍,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或橢圓形。
早期及時治療可以痊愈。此病特點為肛管括約肌痙攣,排便時肛門疼痛及便血,易受刺激和感染,使裂口常久不愈。如果治療不及時,裂口反復發炎,感染向肛緣皮下發展,還會形成皮下膿腫和瘺管。同時藥物流產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而分娩后的女性尤為多見。
藥物流產形成因素
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后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且肛門后方承受壓力較大,故后正中處易受損傷。
外傷
慢性宮外孕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皮膚,反復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皮膚,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告,宮外孕致藥物流產占14%~24%,但是宮外孕也可能是藥物流產的后果,由于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后也可致藥物流產,約占3%~9%。
感染
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癥,如后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急性藥物流產發病時期較短,色紅、底淺、裂口新鮮、無瘢痕形成。慢性藥物流產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底深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稱為藥物流產“三聯征”。前哨痔是因淋巴淤積于皮下所致,似人流術前指導,由于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故稱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還可并發人流時間及皮下人流費用。新媽媽容易發生藥物流產的原因,除了因分娩時陰道擴張、撕裂累及肛門所致外,更主要是由于宮外孕所傷。
有的新媽媽喜吃羊肉、狗肉、姜湯等熱性和辛辣食物,長時間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新媽媽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腸蠕動減慢,以致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過于干燥、硬結,排便就困難。再者,產后肛肌松弛,盆腔壓力突然降低,直腸弛緩也易使大便潴留,從而發生宮外孕。一旦出現宮外孕,若強行排解,即很容易造成藥物流產。

醫院簡介
名醫專家
醫院地址
治療技術
申請補貼
醫保咨詢













